Friday, March 17, 2006

Web Content ICP

Livid's Paranoid - 2006 - 关于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创业
http://livid.cn/doc_view.php?doc_id=4446

从去年开始,我经常会收到各种电子邮件,大致内容都是关于某种让用户去自己贡献内容的机制,根据这样的机制完成一个什么样的网站就可以发达了之类。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人所看到的情况,就是,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创业,只要发明出一种收集内容的玩法,就可以用这样的玩法赚到钱。而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起码下面的这些问题,在我收到的那些邮件或者是找到我的面谈中都基本没有涉及。
1. 服务器 - 购买服务器的带宽及钱怎么办?服务器谁来维护?服务器 down 了的时候谁半夜去跑机房?机房限电怎么办?机房限制带宽怎么办?Operton 和 Xeon 你作为捏着钱的人你选哪种?
2. 法律 - 没有 ICP 证当黑户?BBS 证也没有?程序员做的东西的知识产权怎么解决?所使用到的软件的 License 怎么办?商标注册谁去解决?工商局文化局公安局等等机关的麻烦事情谁去负责?
3. 域名 - 域名和商标的关联考虑过没?乱填个公司去注册 .cn 和 .com.cn?
4. 合伙人 - 合伙人跑了一个怎么办?相处不愉快的话怎么办?地域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困难怎么办?有时差怎么办?让任何一个人无限容忍另外一个人是可行的?让人多少有点听觉疲劳的股份?
5. 盈利模式 - 广告?或者就是做个东西出来帮行业内的大流氓打工?
6. 时间 - 大部分人都觉得在中国三个月内搞定我以上所列的一切问题并在只有 1 - 2 个技术人员的前提下让一个*网站*上线然后获得投资是有可能的?
7. 技术 - 这个部分我不问问题。我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其实现在高校中很多计算机硕士所做的毕业论文中的主题都是非常有技术含量且非常有市场潜力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产业化了,那些毕业论文中所描述的东西比我所收到的大部分的邮件中所描述的东西有意思的多,当然也更有技术含量。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不过分悲观,但是我觉得,盲目乐观是幼稚的,阴沟里翻船恐怕是普遍现象。

China Education

砸锅卖铁的教育要它干嘛?
文/南方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恐怕已经影响了中国的几代家长,而且还在继续发挥着它的威慑力,政府鼓励,老百姓效仿,孩子的教育是第一位的,砸锅卖铁也得为子女谋求个一纸文凭;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老百姓为了教育都砸锅卖铁了,他们还怎么生存?这样的教育对老百姓而言有没有或者说有多大的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10年,也是教育迈进市场化的10年,改革成效如何?在教育界眼里,10年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几乎没怎么增加,但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教育机会明显的增多了,投入少而"获取"多,这无疑是成功的;可是广大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切身体会之后,并不这么认为,教育负担沉重,几乎成为众多家庭的共同感受,教育机会的增加更多的是建立在老百姓花钱买教育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文凭的日益贬值,这种投入与"产出"越来越不成正比,这样的教育改革老百姓会说它是成功的么?
看了一幅漫画,在高楼林立之间,有一户茅草房赫然"矗立",有这样的对话旁白,"怎么这户人家如此之穷?""这家有个大学生呗!"如今的现实就是读大学能把你的家庭读成穷光蛋,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在中国供养一名普通大学生,一年大概最少需要8000元(5000元学费和每月300的生活费),四年本科将近需要4万元,知道4万元是什么概念吗?以2004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纯收入9422元、农村为2936元、国家贫困线为882元,这4万块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年多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4年的纯收入,对于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则需要长达45年的积累,这还仅仅是针对大学阶段的教育收费,如果再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收费,中国家庭因为教育而产生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哪个家庭再遇上点大病小灾的,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难道那位叫徐萍的乡村女教师因为弟弟的学费而去卖淫,真的是出自她的本意么?逼良为娼的教育收费啊!有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老百姓教育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是世界上其他除中国之外的国家中最高的3倍还多,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到头来,到底谁在受穷?又是谁在受苦?
如今为子女投资教育还有多少父母不知道其重要性?可是在政府投资教育只占教育资本40%的前提下,老百姓更多的分担了教育成本,对于投资的回报,老百姓是越来越担心,一是教育质量问题,二是今后的出路问题,即便现状如此,普通老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并不象在菜市场买菜,今天萝卜涨价了我可以买土豆,对于教育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你要孩子读书就得交钱来,能给你孩子读书的机会就已经是莫大的福音了,哪还奢谈价格?
这几年,我们不时有家长因为子女入学费用问题而自杀,还有不少学生因为学费而被逼卖身。。。。教育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关系着全社会的未来,可是因为教育逼得老百姓都砸锅卖铁了,这样的教育还有意义吗?这样的教育真是老百姓需要的么?

Sunday, March 12, 2006

hiko LinuxME

加快研究速度
Saturday, March 04, 2006
答应为UUCun.com研究词法分析部分,这个周末一直在做此事但是进度比较慢。
一来最近各个面试、各种活动的事情比较多,自从考完编译后就没怎么歇过了,比较累了。
二来这个东西的确需要认真的交流才行,我不知道词典的存储结构,所以很难下手。
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分词技术时,才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要做的,就是集中精神,忘却疲惫,Got my goal !

LinuxME start Working ...
LinuxME is Linux Media center Edition
项目总计划:
1.Project BEE :研究并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搜索引擎。
2.Project X :构建一个开源的家庭多媒体中心系统。
3.Projaect what ?期待您的参与!

以下内容摘自
----------------------------------------------------
周恒 hiko
http://hiko.naio.net/
联系: LinuxMEhiko@gmail.com
----------------------------------------------------

之所以会选择上面的内容是因为前些时在北京东方朗视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让我对Linux平台上的Media Center或者说是HTPC解决方案有了一些了解(采用DiretFB技术的GeeXBox,联想的LEOS(Lenovo Embede Operating System),MythTV,Freevo,InterVideo InstantOn,SageTV Media Center for Linux),看到了周恒的计划,想同他认真了交流的一下他的LinuxME计划究竟是怎样的。

Tuesday, March 07, 2006

Dual Core,Intel and AMD

真假双核"争论:一场没有失败者的商业策划?
| 2006年03月03日 | 原始出处: 第一财经日报

英特尔、AMD之间蔓延的"真假双核"战到底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即使双方撕破商业伦理脸皮,拳打脚踢,也绝无一个失败者,它们斗志高昂。
"真假双核"是一场商业谋划。
表面看来,AMD的进攻确实奏了效。它至少迫使英特尔动用了几乎全部公关力量,包括亚太区总经理杨旭亲自上阵,亲近媒体,美化自身。
而AMD在韩国、欧盟等地对英特尔进行垄断调查时所做的舆论传播,更让公众对英特尔施以质疑的目光。
英特尔确有些紧张,但它绝不会在双核平台上认输。因为尽管英特尔正在转向更多新兴市场,但处理器毕竟是其立身之本。英特尔拒绝与AMD在公开场合比武评测,其说法是,"担心落入AMD设定的步骤与圈套"。
截至目前,双方基本进入多空对峙。AMD继续以第三方各种评测数据吆喝挑战,英特尔则继续以生产制造、产业化速度等整体产业优势进行反击,它的第三方评测数据已向杭州、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媒体公布。而下周三,杨旭还将在西安兜售一大堆评比数据。
分析人士认为,以真假来判定高下毫无意义,因为,并无一个评定真假的标准。用户需要的只是算速快、能耗低、稳定安全的处理器平台。但是,公众目前的印象是:英特尔有些胆怯,但AMD却在透支自己有限的技术资源。
自然,公众希望,市场立刻出现一个可比肩英特尔甚至打败它的厂商。因此,AMD承载了诸多厚望。但AMD却在透支着技术资源--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基于技术的成熟应用更有价值。
AMD在双核平台市场化方面,已落后于英特尔。基于英特尔双核平台的终端近来眼花缭乱,而AMD却仍在继续吹着冲锋号角,逼迫英特尔跳上评测擂台。
事实上,AMD咄咄逼人的进攻正推动着英特尔企业传播策略的变革。后者半年来至少出走5名传播经理,同时补充了新的公关力量,已暗示出传播策略的变革。
因此,斗士AMD实在应该转换思路,在产业合作与市场化进程上加快脚步,而不仅仅满足于双核平台技术优势带来的掌声。
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是,真假的争论绝不会出现任何失败者。因为英特尔需要AMD,以免背负垄断者罪名;而AMD同样需要英特尔以便证明自身技术实力。
它们的斗争似乎有些心照不宣。但无论真假,双核平台概念都已借机深入人心。延伸在英特尔、AMD面前的,将是飞速扩张的双核平台市场。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本土以及其他市场的处理器、芯片组产业力量,将可能继续被瓦解,镇压。全球处理器市场,也许会永远流传着英特尔与AMD不老的英雄传说。

Sunday, March 05, 2006

CCTV 2 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张鸿简介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09日)
  在竞争激烈的京城电视圈,我恐怕得算是个异类:学历不高、起点很低,又是半路出家,却一直做着貌似高深的经济新闻,尽管一直在努力前行,总免不了战战兢兢。
  几年前刚到《经济半小时》的时候,第一次采访就是给上市公司曝光,接到任务后恐惧感迎面扑来,甚至想到放弃,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做那么复杂的电视调查。当时,现在已是我媳妇的女友这样劝我:首先,你喜欢这个工作,其次,你得挣钱,所以,你只能去。在这个"三段论"的屡次鼓励下,我一点点进步着。后来,片子做得有点像样了,有的甚至产生了些社会影响,但每次采访前我还是觉得压力很大。再后来,压力越来越大,我做起了主持人,还是直播,现场完全是信马由缰。由于不知道怎样才能说得更好,所以那一阵儿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现在好了,在《第一时间》上起了夜班,整夜不睡觉倒成了一技之长。
  压力总是源源不断,但当它来自你深爱的事业,你就会在恐惧时多一些兴奋。电视于我正是如此,我深爱着她,愿与之执手同老,无论疾病还是死亡。
  具体到未来,我不知道,我能做的只是继续学习,继续进步,继续如履薄冰。

  有点复杂的简历:
  92年毕业于安徽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的是财政金融。
  93年去了上海,在证交所作了两年股票交易员,那身红马甲严重摧残了我的健康。
  然后的经历有点混乱,做过银行信贷员、储蓄所负责人、广告公司文案,卖过机票、写过剧本,游走于城市之间。
  98年28岁时毅然进入媒体,先后在安徽宿州电视台、新华社和北京台做摄像、编导、栏目撰稿,学会了新闻判断和基本的编辑技巧,然后在央视《经济半小时》成为一名真正的电视记者,再在北京台主持一档直播的证券节目和一档经济对话节目,使自己得以在更多的层面思考电视和电视新闻栏目。
  2003年8月11日,参与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创办,任主编。
  如果你有好的建议,请告诉我。我的E-MAIL:hong@xinhuanet.com